2025年7月10-12日,2025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提质向新,智赢未来”,由“闭门峰会、大会论坛、技术领袖峰会、多场主题论坛、N场行业发布、主题参观活动”等15场会议和若干配套活动构成,各场会议围绕汽车行业热点重点话题,探索方向,引领未来。其中,在7月11日下午举办的“主题论坛三:未来已来——中国汽车产业人才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上,湖北东风汽车技师学院副院长周俊发表了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尊敬的陈秘书长,尊敬的陈主任,尊敬的各位参会领导和专家嘉宾们,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协会能够给我这么一个平台,作为院校代表和大家共同交流汽车行业技能人才的发展。在介绍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今天在场的还有没有其他的院校代表,就我们三家。
刚才陈主任在报告的时说到,产教融合现在是学校热、企业冷,但我感觉协会组织的论坛,是非常好的一个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的机会,我们院校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特别是今天上午听了论坛的一些专家们的讲座,下午各位专家和领导们介绍的人才培养的内容,让我感觉收获非常大,对行业发展的趋势、企业的需求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起得很大,但是更多的是和各位领导们介绍我们学院在技能人才培养上面和企业深度融合上面的一些实践的经验和做法。
汇报内容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学院简介,然后介绍我们的人才培养经验,以及现在形成的三元共育,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孵化成果。
一、学院介绍
我们学院位于国家地理几何中心,武当山下、汉江河畔的中国商用车之都十堰。是一所聚焦汽车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开设专业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从装备制造到零部件加工再到整车装调和销售服务,目前共建有5个专业系部,4个培养层次和20多个招生专业。学院是1973年成立的,也就是第二汽车制造厂是1969年在湖北十堰开工建设后的第四年,为解决企业大量的技能人才的用工问题。学院是伴随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东风汽车公司的发展而发展的,历经50多年的发展壮大,1985年国内首批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培养层次从早期的技工学校培养初级工,发展至今以培养高级工和技师为主体的技师学院。
学院现在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另外,我们还是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维修技术的国家牵头基地,另外我们还有3个湖北省的世界技能大赛的集训基地,今年又拓展了农机智能化技术和无人机两个赛项的省基地。
通过这个介绍,各位专家可以看到,我们始终都是围绕汽车产业来进行发展。
二、人才培养
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回答的问题就是党中央提出来的,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了培养好我们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专业的动态调整。例如从1973年建校后,我们主体是钳电车技能培养,满足当时行业需求。在1990年前后,我们率先开展数控技术、汽车后市场(乘用车)方向技能人才专业建设,在2000年至2015年,为满足汽车产业快速成长需要以及当时国家开展脱贫攻坚的需求,学院迅速扩招,以培养初中级技能的装配调整工。这之后又开始调整建设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专业。培养层次从中级工向高级工和预备技师层次延升,教学周期从原来3年制的,发展为初中毕业5年高级工或者6年的预备技师的长学制培养。
专业调整过程当中,如何调、怎么调,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校内和校外的专家,对行业的发展情况、人才需求情况、岗位能力情况进行深度调研,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相关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了解的数据,每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次修订,每三年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调整的频次也在加快,基本上每年我们都要申报2~3个新专业,以适应行业的发展。
在技能人才培育中,观念和方法的先进性尤为重要,学院在40年中德合作交流办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教职工观念和视野被打开,学院紧密联系企业的双元制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大批量派遣教师到德国职业院校进修、邀请德国专家来校指导、开展双元本土教学改革实践。学院从领导层到执行层建立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们后续开展教学改革,教职工队伍当中推动的阻力就会小很多。
当然由于两国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差异,在围绕“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核心要素上,我们不是直接照搬照抄德国经验,而是根据合作企业的特点和需求,结合我国教育政策要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逐渐形成了自有的双元本土化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体系。
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社部推行“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即打破传统的在职业教育中不完全适合的“学科式”教学模式,针对企业岗位核心能力需求,通过岗位调研和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核心,按照岗位日常工作流程知识和技能需求,重组教学内容。教学中再现工作场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摒弃过去技能人才培养简单模仿练习学习方式,更加注重职业素养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举个例子,比如说原来我们数控加工专业,今天教学是车一个轴类零件,传统课程就是车一个轴,但是我们现在的工学一体课程中,融入了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说车完以后,老师还要带他去做成本核算,你车这个轴,用这个工艺、那个工艺,不同工艺的成本、效率、加工质量是不是一样的,然后进行这样的分析测算,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进行一个辅导的支撑作用。经过工学一体培养的学生,特别是高级工和技师层级毕业后,在企业综合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强,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更快。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学院先后参与汽车专业方向数个国家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库建设。
通过不断地教学改革实践,学院为行业企业输送大批优秀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需求。
三、三元共育
在40年的双元制实践中,针对我国社会和行业情况,逐渐形成了“三元共育”的模式,接下来向各位专家汇报什么是三元共育。
双元制教育就是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法规指引下,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监督指导,共同开展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教学中工作和实习交替进行。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开展教学、共同进行评价,最终合格学生能够直接胜任岗位能力需求。为什么职业教育要大力提倡校企融合,因为人力资源市场我感觉有点像婚恋市场,如果仅仅是校招季企业到学校搭棚子,然后招上人,这相当于婚恋市场的相亲,相完以后可能闪婚,这种闪婚以后离婚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如果说企业能够和学校共育人才的话,相当于自由恋爱,在这个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学生对于你企业的文化、岗位需求能力等等,慢慢浸润到他的思想当中,他的接受度就会好很多,他去企业以后的留岗率就会好很多。
但受制于我国具体的环境差异,职业院校在开展双元制教学中普遍感觉很难,其中最关键的是我们常说的“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其中的矛盾是深层次的,但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是,学校作为国家财政支持的单位天然缺少市场意识,企业作为经营单位开展任何活动都需要“利益诱惑”。
我们学院在实践当中认为要想产教融合得好,作为学校方,从上到下要转变观念,要有市场观念。现在我们学院定期要求,从管理人员到一线教师,定期到企业开展需求调研。一线教师脱产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让他挂职,挂这个班的副班长,每天早上去了以后配合班长开展什么工作,开班前会,这个副班长要跟着班长转,要进行挂职锻炼。老师通过企业实践要深刻理解企业的会和学校的会的差异。我们很多老师认为自己把学生教会了这个学生就是会了,但是企业要的会和我们学校评价的会是两个标准、两套东西。企业更多的要从经济效益、质量等等角度出发,而有时候学院在评价的会标准比企业的低很多。举个例子,原来我们培养汽车维修的学生,学生调气门,老师评价是学生在发动机台架上能够按流程操作完就合格。但是企业来招聘的时候,说学生不会,因为企业里气门调整是在车上调,有效率和质量的要求,这些标准往往在学校里面是缺失的。再比如说,模具制造专业,我们评价学生能够用数控机床加工模具,但是到企业去的时候,企业评价说我们的学生啥也不会,通过调研才知道,企业的会是全流程的会,现在企业里精简人员,取消专门的起重工,加工模具需要操作人员自己用起重吊具将模具运送到加工工位,这个环节在我们的教学里面原来是不存在的,因此学校的会如果不是全流程的会,就和企业标准不一致。只有让老师到企业里面真正跟着工人师傅走一遍,他才会理解,回到教学岗位上以后才会把这些东西融入他的课程当中去。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我们的老师把企业里面的班前会、精益管理的思想,不自觉地融入我们教学当中。
对于现在的青年教师,这是我们很多职业院校面临的头疼问题,因为我们很多院校的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研究生毕业直接进学校当老师,完全没有企业生产实际经验的积累。我们对于青年教师,为了复合型培养,在校内开展了多工种的技能训练,对我们的老师要进行多工种技能训练,不管你学计算机毕业的也好,还是学汽车工程车辆的也好,哪怕是学语文、数学毕业的,我们学校办的有青年夜校,每周一个晚上,把青年教师组织起来开展一专多能培训,暑期的时候有技能强化训练。比如图当,这个小汽车,是去年暑假组织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用了20天的时间,这里面包含钳工、车工,钣金工等知识和技能,很多女教师在20天时间里,干的哭,手打泡。但咬牙坚持干完,收获很多。例如,有教政治的女老师,说我原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工匠精神,讲的都是虚的,自己干了一遍以后再去讲工匠精神的时候,才理解了精度是怎么回事、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怎么回事,这是观念的转变。
光通过观念转变还不行,还需要建立可发展可持续的体系,对于我们学院实践来说,就是按照市场化标准,积极参与和承担企业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让企业直观感受到校企合作短期价值,通过培训让企业认可学院的办学能力,通过培训让学员教师成为真正实战型教师,通过培训让学校真正了解企业能力需求。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三元模式,也就是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大元基础上,在学校内部构建一个服务企业的培训中心和一个开展学制教学的技师学院,分别服务企业在职员工培训和供给新鲜技能人才,为企业提供短期和长期价值,同时在学院内部通过企业培训为抓手,拉动整个学院的教学体系建设。通过培训,参与企业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对学校来说也有很多获得,第一个是师资队伍,我们学校所有参与企业培训的这些师资,他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往往是学生评价最高的,学生听这些老师的课听得津津有味,听那些没有参与过企业培训的老师的课,听得昏昏欲睡。为什么?因为参与过企业培训的这些老师对企业更了解,能有更多生动鲜活的案例在他的课堂上展现出来,所以说加强了我们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二个,我们整个课程体系的拉动,如果仅仅是通过一两次调研,有时候它的深度是不够的,但是如果说老师参与了企业的一些项目,参与了企业的培训课程,能够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导一直到基层一线员工都有交流的话,他从他们身上能够获得的这些信息,比一两次调研深得多,更有利于我们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造。
四、孵化成果
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我们与企业通过培训建立了良性的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提供企业需要的培训课程、提供企业技能竞赛服务支持、发挥学院师资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视频制作、手册编写等衍生产品。
我们实现了学院的职教出海,我们派老师到海外去,海外学员到我们学院来等等。企业也给我们很多资源的支持,从实训的车辆到最先进的制造技术,保证我们课程内容迭代速度与企业同步。通过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构建先进培养平台,助力学生在各种技能大赛上取得好的成绩。
以上就是跟各位领导汇报了一下我们学院在校企融合、共同打造技能人才上面的一些经验做法和我们的一些思考的点,因为时间比较仓促,有很多点没有办法展开讲,另外也比较零散一些。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有时间的时候,能够到我们学院给我们进行一些工作上的指导,帮助我们为汽车行业技能人才培养上面能够体现自己更多的价值、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